校長的話

校長的話
     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,內容提到在教育孩子時,應讓孩子們順應自己的情緒和喜好,不應強求他們與人打招呼或分享等等。在自我主義盛行的世代,從自己出發,不需理會別人感受的想法往往會引起不少共鳴。加上,在現今世代,不少成人或小孩的生活都被智能產品充塞,人與人的實體交流愈催減少。無論是乘坐交通工具,甚至是走路時,不難看見大家都浸沉在屏幕中,即使一家人一起用膳,各自低著頭看手機的情境處處皆見。而科技的迅發展,令AI除了能即時回答查問外,更彷彿能回應人的情感需要。一些青少年更視AI唯一的朋友,智能產品似乎已漸漸取代人與人間的實體交流。
 不過,人與人的聯繫真的可以被取代嗎?
 天主說「人單獨不好」,人是群體的動物,與別人實體的交流、傾訴心事,使我們在情感上獲得滋養,不單增加我們的幸福感,更能促進我們的身心健康。AI功能再強,也不能取代我們與人建立的關係。有研究就顯示,如果過份依賴AI,缺少與人的互動,孩子們容易感到孤獨及焦慮。
 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,透過與他人溝通,學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,並透過觀察他人的表情肢體語言等理解他人的感受,從而與人建立關係,享受團體生活的樂趣。待人接物的經驗,對孩子將來立身處世是十分重要的
 而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石。每個人都是天主所創造的,是獨一無二的,加上每個人的經歷不同,自然也就擁有不同的想法、感受和需要。正正是這差異,使我們與人的交往更有趣味性,也更能豐富我們的生命。有時,我會覺得每一個人都像一本獨特而有趣的小說,等待我們去翻閱。如果我們能以坦誠的心去與人交往,並接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尊重彼此的差異,自然能與人和諧共處,增加幸福感。
 新一年,學校的德育主題為「尊重」,期望培育孩子成為懂得尊重,具同理心的人,並能體會與人真摯交流的喜悅。
 家庭是培孩子的重要場所,如果家長能接納子女的獨特性,不將子女與人比較;在家庭活動時間,放下手機,聆聽子女的心事;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子女待人接物的態度,相信孩子們在未來的生活中,定能與人建立和諧密切的關係,享受與他人交往的樂趣,在遇到挑戰時也能從團體中獲得支持及力量,勇敢前行!
 
Top